胡同里的“新工厂”

近年来,利用首都功能核心区疏解腾退的老旧厂房、库房等,北京市东城区引入空间占用少、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文创企业,腾笼换鸟,培育出42处高品质的“新工厂”,这些“胡同创意工厂”给北京老城注入了新活力。

以“文创+”助力企业跨界融合

当下,文旅融合已成为激活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创+”经济模式不仅可以打造更多网红景点,还可以拉动周边消费。

福建三明加入国家级数字文创规范治理生态矩阵接入国家级版权交易保护联盟链

近日,三明市加入国家级数字文创规范治理生态矩阵,相关数字文创板块布局纳入矩阵数字文化产权登记流转体系并接入“国家级版权交易保护联盟链”。

三星堆上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新证

“月光宝盒”、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金面罩铜头像……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广汉市公布了去年9月以来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数件造型奇特的“上新”文物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别,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种类和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见证了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早期交流互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

福建福州:古老非遗遇上现代设计,从“活”起来到“潮”起来

传统技艺如何连接现代生活?近年来,“非遗文创化”构想给出了新方案。当前,文创频繁上榜“热词”,非遗热度也逐步上升,“非遗文创化”蔚然成势。在福建省福州市,“非遗文创化”让传统技艺从“活”起来到“潮”起来。

首批非遗学科硕士录取通知书寄出

2021年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天津大学设置全国首个非遗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作为培养我国首批非遗学科硕士生的试验田,现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教研方式。

非遗上“云”,留存技与艺

 6月10日,“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以下简称“非遗展映月”)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二层大厅开展,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

非遗传承保护: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57个,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63名。

破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多样化途径

“互联网+”的运用和普及为各地文博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与途径,尤其是VR、AR及5G网络的使用,为博物馆资源的再开发、再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方式让公众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资源,也使公众获得了一种虚拟意义上的“在场”,从而借此体验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价值。

第四届“和田礼物”非遗文创大赛正式启动

新疆和田地区于6月11日,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正式启动2022第四届“和田礼物”非遗文创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