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发布

Apr 28, 2022 ,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报告旨在梳理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热点,把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向,总结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助力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数字”: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在迈向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和征程中,以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新动能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的讲话中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文旅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度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充分运用数字文化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支持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发展。促进数字文化产业赋能实体经济。

  2021年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精彩纷呈,热点层出不穷,科技促进文化繁荣,文化使得科技更有温度。从助力文旅融合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从博物馆、景区、美丽乡村,到剧本杀、密室等沉浸式娱乐;从VR、AR、NFT、虚拟人等技术应用到元宇宙概念的热棒;从电竞动漫快文娱二次元到国风国潮的文化自信;无不体现出科技+文化在内容创造、场景体验、技术应用、消费升级、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

  报告指出,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于以线下场景为主的传统文化行业产生较大冲击,但同时也促使了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催生出“云展览”“云旅游”“云演艺”等新业态,极大丰富居民日常旅游休闲活动,带来强劲增长动能。例如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集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功能于一体,用户只需动动指尖,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欣赏敦煌石窟200多个洞窟的2000多张壁画、彩塑、石窟建筑的精美图片。 “云游敦煌”自上线运营以来,目前总访问量已达到4400万人次,是线下敦煌莫高窟年接待量的22倍。

  其次文化产业对于数字化工具应用,内容形式的创新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包括短视频、直播、游戏、动漫、网文等方式和形式,在文化传播,文化体验以及线上文化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大数据、数字内容、媒体融合、智慧文旅、人工智能、数字文博等领域成为产业融合的新热点,并向文化遗产资源、场馆教育、演艺娱乐、全媒体等行业渗透,不断催生出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文化产业通过改变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形成开放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型文化生产体系,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科技助力文化资源保护及传承利用

  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能以“今”入“古”,让流传千年的古风古意穿屏而出,联通历史与当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体验和供给端,高精度扫描和数据采集、厘米级的空间识别技术,会让文化和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借助手机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和高速率低时延的5G网络,能够让人们在浏览过程实时无缝地叠加AR效果,带来虚实融合的交互体验。在对于挖掘数字文旅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作用,通过“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再现等工程,既为公众提供了沉浸式游客体验和更清晰翔实的视觉享受,也大大推动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复,让沉睡多年的传统文化宝藏重新焕发了生机。

  科技推动文旅融合及IP建设

  随着消费者需求和产业升级的持续变化,文旅行业进入以“科技+创意+运营”为驱动的新时代,包括带来了在新用户、新体验、新消费、新业态、新治理、新生态等层面的需求和变化。文化旅游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成为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数字化、智能化也渗透到了文旅产业的服务、管理、体验、营销等各个环节。同时互动性、沉浸式、立体化的数字科技与旅游文化艺术的融合,创造出了大量沉浸式场景,全景演出、沉浸餐厅、沉浸游戏等极大丰富了文旅产品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万物智联,为文旅融合提供丰富的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传统文旅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步伐。从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到一部手机游云南全域智慧文旅平台的创新实践,无不体现了高品质内容,创新型科技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助力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思维和时代价值。

  从文旅大国到文旅强国构建强有力的IP是必由之路,通过“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打造中国特色文化IP,促进文化产业内部、产业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生态化、协同化发展,建设产业发达、文化繁荣、价值广泛的“数字文化中国”,已形成共识。科技让文化更具魅力,文化让科技更有温度,能够助力文旅融合打造新体验新业态,同时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文创、新业态激发新体验新消费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体验新业态如火如荼,年轻一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泛娱乐,新文创”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通过对于年轻消费者洞察的相关研究和行业报告,以Z世代为例( 出生于95至09年间,人群规模为2.7亿,已成为消费赛道的新生代主力军),他们相信技术的力量,习惯通过网络分享生活与工作、是互联网语境的塑造者;强调自我、讲究态度、主张个性,追求快乐;体验消费,颜值消费,偶像消费;同时喜好国潮国货,充满着文化自信;他们是网络原住民,消费态度家,潮流推波者;了解他们,相信科技,把握趋势。

  “新文创”指的是新时代下,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其愿景目标,是希望打造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报告指出,新文创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生产“新实验”, 发展新文创应以用户为中心、以时尚为先、以文化创意为魂、以科技为本、以产业为载体。

  近几年来,“国潮”一词出现在大众视野,国潮作为现代时尚景观中的独特呈现,其创意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并融汇了当代大众审美。国潮消费的兴起与盛行,见证了国民开始摆脱对国际品牌的依赖,日趋认同和选择本土品牌,意味着我国开始转向走创新产品和创制文化的发展之路。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速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推动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推动从资源端、数据端、生产端到消费端的高效匹配;从文化振兴和文化强国,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赋能,科技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让我们共汇蓝图,智慧引领,坚定自信地迈向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卫思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