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全媒体报道:中国好手艺

从2021年10月28日起,光明日报推出《中国好手艺》专栏,走近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者、优秀民间文化和民间绝活的继承和发扬者、传统手工匠人和艺人,为您讲述他们多年来研习各类绝技的经历和感悟。

在“守正创新”中“以文化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都需要独特的艺术表达,来反映其新面貌、新精神。“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如何创新则是摆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胡同名里的京味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名的命名与使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北京老城内的街巷胡同名称,大部分形成于明清时期,通常是当时当地居民根据日常生活、市井百态等街巷特色命名,约定俗成后流传开来的,保存着老北京的乡音乡韵。

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

7月23日,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历时三年建设目前均已竣工,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

建筑文化的“物化”:营建历史与现实的共同家园

建筑文化是人类从事建造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凝聚着人类对于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认知。

守护文明根脉 激扬自信力量——我国文物工作新进展综述

新时代的中国,文物事业活力迸发、前景广阔。古老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彰显强大的生命力,激发中华儿女极大的文化自信,照亮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

大暑:于燥热中取一方沉静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蝉鸣声声中,我们迎来盛夏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从字面上,便可以感知它的模样:“暑”,天热如煮,“大”,炎热至极。正值三伏天,“湿热交蒸”模式几乎席卷全国,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桑拿天跟随大暑一起到来了。

科技赋能艺术 设计艺术点亮美好生活

成功的设计,需要立足当代社会风潮,结合数字科技与现代设计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反复咀嚼、深入理解

【文化评析】涵养文化自信 博物馆大有可为

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博物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黄金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博物馆大有可为。

文化带徐徐展画轴 金名片频频添靓点

大运河博物馆等三大文化设施主体结构全部封顶;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计划年内开园;形成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遗产保护网络……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将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饭店举办,力争打造成为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论坛,助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