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让古建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Jul 19, 2022

来源:光明网 光明文创

根植传统美学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当现代美学受到限制的时候,不妨在对我国古建筑的研究上寻找一些启发:建筑是一个文明和时代美学体系的代表,是古人长期经验的累计和智慧的结晶!

梁思成(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梁思成

  建筑的特征是不同朝代文化的映影。历史文献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会在建筑物的木结构建筑上施红色涂料,防止腐朽。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图案,比如在宫殿的柱子上涂丹色,那个时候只有皇宫里面的柱子才能涂这种颜色,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在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其装饰图案多用龙、云纹,并且逐渐采用了锦纹。

  唐朝时期对建筑彩画色彩的使用开始变得大胆,还会把它们有规律的隔开,这让建筑色彩在视觉上更加有冲击力。并且唐朝对建筑的绘画色彩还会区分暖调和冷调两方面,在建筑上使用红橘色为暖调,青绿色为冷调。

  宋以后人们对建筑色彩的使用越来越成熟,人们渐渐掌握了叠加、团花等技术。不仅在建筑上使用色彩,还会在建筑上进行雕刻之后再涂上色彩。宋朝使用叠加技术进行色彩绘画,使整个建筑的色彩看起来更加有层次感。

  从我国传统建筑色彩变换的过程,可以看出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善于使用色彩,与现代美术在使用色彩上的概念相对应。根据建筑物上缤纷的色彩,可以探察到当时的民族特色。

  除了在美学体系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古建筑在其他方面同样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就好比古建筑屋顶的坡度“记载”了千年的气候变化!据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不断调整建筑屋顶坡度,以应对气候变化。

重拾营造全通用古建榫卯积木创始人涂燚

“营造”古建,实现传承的理想

  2013年是重拾营造全通用古建榫卯积木创始人涂燚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领域工作的第8年,从他口中我了解到了我国一些古建筑被毁灭的历史。比如圆明园和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毁灭。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宫苑,始建于1709年。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焚烧了圆明园,之后又遭到八国联军以及盗匪的洗劫,圆明园彻底成为一片废墟。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朱棣为其生母修建的,在1856年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中被北王韦昌辉派兵用炸药炸毁,琉璃宝塔至此化为瓦砾,琉璃宝塔的倒塌让当时的“洋人”都感到悲哀。

(尼霍夫笔下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

  类似被毁坏拆除的古建数不胜数,其价值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后人对古建筑的保护并没有停止。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30年来,消失了40000多处不可移动的文物。这一串惊人的数字在涂燚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由此开始了从自身工业的角度对传统建筑的深入探究。

  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保护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那怎么让古建筑融入人们的生活,让古建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得以保护和传承?

  经过与古建、工业、模具等行业领域的多个老师和专家的长期探索交流,“通用古建榫卯积木”的想法在涂燚的脑海里慢慢成形。一直到2017年,涂燚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作为项目初始资金,实践了这个埋在他心中数年的“理想”。

有“兴趣”的文化传承

  榫卯是古建筑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建筑史的重要贡献,也是比汉字更早的华夏智慧。不用一颗钉子和一滴胶水,便能支撑起中国古建筑屹立几千年不倒,但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榫卯工艺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而将古建与积木融合,是一次有意义的创新探索。

  通用古建榫卯积木保留了古代建筑独特严谨的布局结构,大家可以在游戏中“营造”古建,在动手拼搭的同时获取知识,传承古人的传统工艺智慧。相比其它积木玩具,通用古建榫卯积木既能在玩乐中给玩家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解古建筑知识提供沉浸式学习,还能满足玩家六大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在“兴趣”中传承中国古建文化。

  抗挫能力:积木的容错率为0,拼错一步就要重新来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玩家接受失败,迎接挑战。

  理解能力:引导主动思考两块榫卯构件如何能够无缝连接在一起,并且做到非常坚固的原理。

  空间架构:从古建筑的组成部分到每一个构件作用的认识,可以有效拓宽知识面,认真了解建筑的结构体系。

  逻辑思维:每拼搭一步都需要先在脑子里模拟场景,培养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思考的优点。

  语言表达:对拼装的过程中遇到不了解的知识进行提问,可以在多次沟通中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

  创意创新:积木采用通用榫卯结构,可以自由DIY,发挥玩家无限的想象力,把学习和趣味相融合,不会产生抗拒的心理。

  “重拾营造”的榫卯积木80%采用通用结构构件,玩家不仅可以按照说明书搭建,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DIY拼搭属于自己的宝藏殿宇,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古建文化在“兴趣”中传承,在“营造”中“鲜活”。

  一座城市没有了“老建筑”、“老房子”、“老街道”就像背井离乡的人没有了乡愁,缺少了某种精神寄托。记忆中老木屋懒懒散散地倚着老枫树,推开那熟悉的大门,爷爷还坐在小竹椅上,听着收音机纳凉,时不时跟着哼两句,大大的院子还是那时我们天然的“游乐场”。阳光从厨房房顶的小木窗偷偷爬进来,洒落在奶奶的头巾上……希望这一切不再是停留在梦中的童年回忆。涂燚希望通过“通用古建榫卯积木”让更多人在玩耍中找那抹乡愁,领会中国建筑之美,传承中国文化,让古建筑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重拾营造 程新月)